非遺 | 守住傳統(tǒng)技藝中的自然之美
許沈用傳統(tǒng)刻刀處理作品細節(jié)。
金絲紅木工藝擺件,。
根雕作品“仙鶴拐杖”,。
根雕,這門獨特的藝術,,講究“七分天成,,三分人工”,,要求在保持樹根天然形態(tài)的基礎上,通過巧妙的構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藝,,將一塊普通的木頭變成充滿藝術韻味的作品,。從鋸枝、定型,、雕刻,、打磨、噴漆到打蠟,每一步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和智慧,。
“世間本沒有朽木,,如若有,也只是因為人類還未曾發(fā)現(xiàn)它們的美,。”每一位從事根雕行業(yè)多年的匠人,,對根雕除了熱愛和專注之外,還有一份虔誠與敬畏,。在根雕匠人的眼里,,每一塊木頭都有生命,是獨一無二的,,都是值得被雕琢的,。
2024年2月3日,從市區(qū)駕車出發(fā),,約莫30分鐘就到了涇源縣六盤山鎮(zhèn)東山坡村,。整個村子被包裹在白雪和大霧之中,沿著柏油路前行一段路就到了市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傳承人——許沈的家中,。走進他的根雕工坊,,一件件制作精美、造型各異,、生動逼真的根雕作品映入眼簾,他巧妙地利用樹根的自然形態(tài),,輔以細膩的雕刻和打磨,,使得每一件作品都仿佛擁有了“生命力”。
許沈的根雕技藝是幼時在父親那里種下的興趣,,長大后開始“生根發(fā)芽”,。
1983年,許沈出生在東山坡村,。從他記事起,,父親坐在院里總是抱著一截樹根,從白天刻到天黑,??痰堵湓跇涓习l(fā)出了“沙沙”的聲音,是許沈進入夢鄉(xiāng)的“搖籃曲”,。翌日,,天空剛泛起了魚肚白,許沈就興沖沖跑到院里,,著急看父親把樹根“變”成了什么物件,,從那時起,他與根雕結下了不解之緣。
2006年,,20歲的許沈外出闖蕩,,誤打誤撞找到了一份給根雕匠人當小工的工作,這門手藝在他的心里扎了根,。“雖然熱愛,,但是當時只能邊干打磨、剝皮的活兒,,邊學手藝,,白天干活、晚上學習,,特別辛苦,。”許沈回憶起自己學手藝時的艱辛感慨萬分,“加上我是半路出家,,沒有美術,、刀功的功底,學起來是難上加難,。”跟學的兩年多時間,,許沈?qū)W到了根雕技藝,他對根雕的喜愛和收藏也一發(fā)不可收拾,。
從最初給根雕匠人打下手,,到獨立完成數(shù)百件作品的大師,他憑借著對根雕藝術的熱愛和執(zhí)著,,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了今天,。許沈說,和市面上大量售賣的根雕工藝品不同,,他的作品多是手工雕琢,,很少使用機械。一直以來,,父親和根雕匠人都教導過他,,一定要注重傳統(tǒng)技藝。
許沈的作品大多數(shù)是生活中的實用物件,,凳子,、果籃、椅子,、茶幾……一件件家居用品展現(xiàn)在眼前,,充滿了生活氣息。后來,,許沈結合根雕手藝,,走上了轉(zhuǎn)型發(fā)展的路子,,一邊做根雕,一邊做盆景,。“賣豆芽不行,,咱賣豆腐;賣豆腐不行,,咱賣臭豆腐,。”這是許沈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。
根雕是一門投資成本大,、見效慢的技藝,。從挑選、構思到下刀雕刻,,要經(jīng)過很長時間才能打磨出一件不錯的作品,。近幾年,網(wǎng)絡平臺銷售成為趨勢,,許沈利用網(wǎng)絡平臺,,不斷展示自己的根雕作品,得到了許多根雕愛好者和網(wǎng)友的認可,,逐日增加的銷量給了許沈很大的信心,。
隨著銷量增加,許沈帶領東山坡村20余戶村民參與到原材料采購,、打磨,、剝皮以及作品展銷等多個環(huán)節(jié),根據(jù)工種的不同,,每天給予60元至150元不等的工資,。其中,10戶農(nóng)戶還用自家的實物入股,,不僅能領到工資,還能參與年底分紅,。在許沈的經(jīng)營下,,他的根雕作品年銷售收入超過10萬元。
2019年,,許沈在涇源縣文化旅游部門的支持下,,成立了涇源縣常青文化旅游研發(fā)有限公司。“現(xiàn)在僅憑一門手藝,、一個產(chǎn)業(yè)占領市場,,太困難了。只有集合發(fā)展,,才更有出路,。”其實,許沈并不善言辭,但談及根雕時,,卻能妙語連珠,。他毫不掩飾自己對根雕的熱愛和執(zhí)著,把感悟融入作品當中,,每一刀,、每一筆,都傾注了情感和心血,。
談及根雕的發(fā)揚與傳承,,許沈希望以精美的根雕作品吸引更多人走近、了解根雕,,傳承和發(fā)揚根雕技藝,。“學習根雕,與其說是練技術,、練手藝,,不如說是練孤獨、練心性,。”許沈看著手中斑駁的樹根說:“小時候看著父親雕刻,,長大跟著根雕匠人雕刻,每一件滿意的作品都要經(jīng)過斟酌和打磨,。”這門技藝對傳承人的要求很嚴格,,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,還要經(jīng)過時間的歷練和打磨,,學藝者既要富有想象力,,還要熟練運用工具,做到“人刀合一”,,這樣才能雕刻出更好的根雕作品,,把根雕技藝傳承下去。
二十年的苦心鉆研,,許沈的技藝已經(jīng)非常純熟,,但他仍然感到自己有些欠缺,時常在網(wǎng)絡上學習雕刻的新手法,、新理念,,不斷充實自己。許沈說,,2024年,,他想以涇源的風土人情為題材,繼續(xù)用根雕展現(xiàn)本土文化的魅力,,將自己的作品打造為涇源獨特的名片,,讓更多的人領略到中國傳統(tǒng)根雕藝術的魅力,。(記者:王 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