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弦·五味人生丨植樹于土 種愛于心
近日固原的氣溫驟然升高,,讓人切切實實感到今年的春天來得更早了一些,。
三月是一個關(guān)鍵的節(jié)點,,人們開始變得忙碌起來,,學校開學,,工地開工,,春耕春種也緊鑼密鼓地展開,,整個大地都活泛了起來,。冬寒春暖此消彼長,,正如俗話說:一九二九不出手,,三九四九冰上走,五九六九沿河看柳,,七九河開八九雁來,,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,。雖說有“九盡了凍硬了”的倒春寒,,但樹木萌發(fā),春暖花開卻勢不可擋,。袁宏道的《滿井游記》說得明白:郊田之外未始無春,,而城居者未之知也。
這樣持久溫暖無寒的春日,讓人有結(jié)伴春游的沖動,,更有為這難得的暖春做點什么的想法,,不至于負了時光負了春。忽然想到了植樹節(jié),,想到了植樹,。其實,對于西北高原上的固原,,3月12日的植樹節(jié)并不適合植樹,,須等到清明節(jié)前后凍土完全消融,土地溫潤天暖風清才好,。
記得我上中學的時候,,每年春暖花開的時節(jié)總盼望著兩件事:一件是三月初學雷鋒活動,另一件是三月末參加義務(wù)植樹,。學雷鋒活動我們可以暫別校園,,排著隊去敬老院、幼兒園,,或者去街頭巷尾干點力所能及的事,,更重要的是接觸一下社會,感受一下人間另一種煙火,,來回歡快地唱著歌,,每一個毛孔都是舒展的愉快的,然后呢,,就盼望著義務(wù)植樹,。當時固原一中的植樹點主要有三處,分別是東岳山,、古雁嶺,、青石峽,即使義務(wù)植樹是體力活,,但想到一群同齡人如出籠的鳥兒,,自由自在地在大自然中放飛,孩子們的天性,、野性可以肆意地釋放一次,,大家就總會心心念念,掐指期盼,。
參加工作后,,正逢全國群眾義務(wù)植樹如火如荼的年月,每年三月末我就以另一種身份參加植樹——作為班主任帶領(lǐng)學生植樹,,先后在沈家河水庫東面山上,,石羊村路邊,,還有河灘、頭營梁上種下千百棵樹,。百年樹人,,十年樹木。十多年過去了,,那些曾經(jīng)的幼苗現(xiàn)在已長成參天大樹,,成林成材,有時路過,,我還自豪地與同行者談及植樹的經(jīng)歷,,心中滿滿的成就感、滄桑感,。
2005年,,我調(diào)到城里工作,也告別了植樹活動,,自己沒有再植樹,,也沒有帶學生植樹,度過了17個沒有植樹的植樹節(jié),,但我總忘不了植樹,,也放不下植樹的情結(jié)。中國是世界上擁有人工林最多的國家,,現(xiàn)在仍是人工林每年增長最多的國家,這里面包含著多少60后,、70后甚至80后的汗水心血,,塞罕壩林場就是一個很好的縮影。有所不同的是,,現(xiàn)在的植樹造林更專業(yè)化,、常態(tài)化、多樣化,,有專業(yè)的綠化園林公司,,一年四季都能植樹,不像以前只局限于春秋兩季,。
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,,總喜歡把一些活動和育人成才聯(lián)系起來,這不僅僅因為樹木和樹人有某種相似性,。如果撇開義務(wù)植樹的專業(yè)性和成活率,,對學生的成長來說,參加義務(wù)植樹活動的利遠遠大于弊,。想想每年春風送暖生機勃勃的季節(jié),,孩子們走出校園,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,曬曬太陽流流汗,,用雙手種下一棵棵寄予希望的樹苗,,延續(xù)著一株株新的生命,鍛煉著身體,,觸摸著泥土,,呼吸著清新的空氣,看看草賞賞花,,眺望遼遠的天際,,放空一下心緒,孩子們心情一定會大好,。當他們揮汗如雨,,艱難地種下一棵樹苗,品嘗了勞動的艱辛,,親身經(jīng)歷了種樹的不易,,再給他們講保護環(huán)境、呵護樹木,、綠色環(huán)保,、低碳生活,我想效果會更佳,。再想想一個十多歲的孩子,,種下一棵棵希望的生命,樹木同孩子一起成長,,經(jīng)過修剪,、經(jīng)歷風雨,與地球生命連為一體,,這會把生命的美好永駐他們的心間,。其實,植樹節(jié)種植的并不僅僅是樹木,,還有一種綠色與身體共同成長的精神契合,。
世間美好環(huán)環(huán)相扣。人間三月,,陽光正好,,讓人心動,給人希望,,我們要做的就是植樹于土,,種愛于心。(作 者:馮順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