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弦丨《記者的維度》后記
○ 馬天堂
2019年春,,報社搬遷到電視臺合署辦公,意味著固原市屬媒體的融合就在眼前,,也意味著固原日報社作為獨立法人的歷史即將結(jié)束,。剛好也是我到報社工作整整20周年。心情既有不舍,,又有期待,。眼疾也好起來了,可以看電腦了,,便著手整理舊稿,,是我從事新聞工作20年來所撰寫的心得體會。內(nèi)容有四:一是新聞?wù)撐?。有些是刊于核心期刊的,,?0余篇。二是編采札記,。是從事編采工作的記述與感想,,我選了12篇。三是閱讀評談,。是近年從事報紙閱評審讀工作的發(fā)言,,也選10余篇。四是緬懷和感言,。如對我報前輩馬玉平,、丁金尚、武興華等先生的懷緬短文,,也有因社慶,、記者節(jié)所寫的感言。收錄近50篇,,約20萬字,,取名《記者的維度》,打算印刷出來,。
三年了,,總在躊躇中。偶爾重溫打量一番,,有一些“醉里挑燈看劍,,夢回吹角連營”的況味,。接下來便在自嘲中索然作罷,熱情的失卻是可怕的,。我現(xiàn)在就處在這樣的怠惰狀態(tài),,精力不濟、熱情下降,,想好的事轉(zhuǎn)眼就變卦,。請朋友給把把關(guān),征詢到底有沒有出版價值,。他熱情鼓勵說:“即使是那些你所稱‘混職稱的論文’,,在我讀來,也均出自心靈,,是有溫度的,。”這讓我有些心動,。對編采一線的新聞工作者而言,,大量的時間消耗在盡力地記錄、復(fù)述和傳遞上,,經(jīng)常是淺嘗輒止,、浮光掠影、無暇顧及,,自然談不上深度或相對系統(tǒng)的思考,。我此前出的兩本書就是這樣,只是碎片的拼湊而已,。這本書稍強一點,,是忙碌之余,反觀實踐斷斷續(xù)續(xù)寫的,,說“出自心靈”是恰當?shù)?。比如,如何寫時事評論,、怎么做新聞標題、編輯應(yīng)有哪些基本素養(yǎng),,等等,。幾乎難見經(jīng)典援引,只是同事同行的實踐實證和自己的理解體驗與解讀,,誠若我的父輩所言“丟了實話沒說頭”,。總之,,無關(guān)深度或廣度,,倘若有些維度就屬奢望了,。僅此,取名《記者的維度》,。
二十余年來,,我當過記者、編輯,、評論員和閱評(審讀)員,。在我報歷史上,作為專職評論員和閱評(審讀)員,,我是首例,。“兩員”工作是我職業(yè)生涯最具挑戰(zhàn)性的,,如履薄冰,、如臨深淵是最具體、豐富和深切的體驗感悟,,因此《記者的維度》中悟的內(nèi)容較多,。也就是說,還停留在感性層面,,理論味寡淡,。人民日報評論部原主任盧新寧說,評論需要“N個一”,。諸如,,一點理論素養(yǎng)、一點政策水平,、一種站位高度,、一種胸襟識度、一些地域歷史知識,、一些鼓勁打氣的熱情和一手過硬的文字功底,,等等。我不想重復(fù)掐頭斷尾,、一要到底的講話摘錄式“評論”,,不想寫些似是而非的假大空文字,自然就要在“N個一”上費氣力,。這鬧心上火的差事如推磨拉碾,,讀、寫,、記,、思,下功夫不少,。如何把政策變成自己的話,,將道理“掰碎泡爛”講來,,是耗心力的精細活。還有,,激情和經(jīng)歷是寫好評論不可或缺的,。固原通航那天,天空湛藍,,云淡風輕,,上萬群眾開著農(nóng)用車前來,當銀光閃閃的飛機降落于秦長城北畔的大原時,,歡呼之聲響徹天宇,。我這樣寫道“高天的流云為你披彩,大原的長風為你洗塵”,,激動之情難禁,。為了親和、感染和召喚,,我總是反復(fù)讀,,甚至在飯桌上讓家人讀給我聽,真有“吟安一個字,,捻斷數(shù)莖須”的意思,。固原渴盼走出貧困、走向小康那么久了,,我們都是親歷者,、見證者。每逢大好發(fā)展機遇,,我總是“浩歌彌激烈”,,熱情撰文,大聲鼓呼,。這可能就是朋友說的心靈溫度,!一個人的生活經(jīng)歷和在心頭醞釀已久的善念有若陳釀,也是芬芳的,?;诖耍队浾叩木S度》中有關(guān)評論寫作的心得相對多些,。
再說閱評審讀,。在堅持問題導(dǎo)向的同時,我的重心在欣賞激勵,,作熱情洋溢的發(fā)言,寫贊賞評析的文字,。在精神文化產(chǎn)品的生產(chǎn)線上,,恐怕新聞產(chǎn)品的生產(chǎn)者是付出最多收益最少的,。他們不是在一塊田地上、一個領(lǐng)域內(nèi)耕耘鉆研,,而是在最為廣闊最富流變的現(xiàn)實生活中像蜜蜂一樣地找尋,,主題頻換、視線常新,、出手得快,,不經(jīng)歷十年碎片化高頻次實踐,是難悟出道理的,。我們是“天天見名,、終了無名”的文化人,所能取得的成績總是事倍而功半,、即刻作云散,。因此,閱評不能當冷面裁判,,審讀不宜光挑錯揀漏,,要將欣賞激勵和關(guān)注關(guān)懷給予辛勤的“采蜜人”,褒揚亮點,,包容失誤,,指點迷津,鼓勵實踐,,幫助成長,。幾年下來,我寫了不少閱評文字,,如果算上出的點子,、寫的策劃,至少10萬字,。2015年是抗戰(zhàn)勝利70周年,,我報刊出一篇關(guān)于支寧來到固原的抗戰(zhàn)老兵的報道。我建議采寫“固原抗戰(zhàn)老兵”故事,,提供簡單策劃和我所知不多的線索,。在采訪小組的辛苦努力及老兵親屬幫助下,我報首次以整版篇幅持續(xù)報道了近20位固原本土抗戰(zhàn)老兵的故事,。西吉縣一個貧困山村,,有位講著標準普通話的老兵遺孀,她因愛慕抗日英雄來到西吉,,幾十年都沒有回過老家,。彭陽縣有位老人,為給“打過國仗”的父親“正名”,彌留之際堅持和記者通話,。報道刊出后,,老人已逝,子女點燃這張報紙以告慰,。記者節(jié),,兩位記者講起采訪經(jīng)歷感動得都哭了。其后,,一位還參加了“好記者講好故事”演講,,并獲全區(qū)一等獎。把欣賞,、激勵和召喚送給年輕同事,,讓他們在實踐中接受教育、得到提高,,自覺自信,,這可能就是成功的閱評了。我也經(jīng)常告誡自己,,文化人要講文化話,,文化話就是以文化人的話、溫暖人心的話,、尊重個性的話,、包容失誤的話、啟迪召喚的話,。這也是“閱讀評談”中所選文字的基本色調(diào),。
我是基層黨報的一名普通新聞工作者。二十余年來,,在黨報的旗幟引領(lǐng)下,,孜孜矻矻盡職盡責,實實在在做人為文,,在平凡中盡力不要平庸,。每次翻閱打量這些歸集起來,連名字都取好了的“書”,,猶豫不決地想起三十多年前袁伯誠老師題贈我的一句詩:“騏驥豈作蹇驢嘶,。”我實在是駑鈍之人,,恍惚半生已過,,既使“不舍十駕”地追求,最大不過“蹇驢也學騏驥嘶”而已,。寫了這篇后記,,聊作自慰,。